(资料图)
文/冯海涛 写意葡萄/郭秀
评画、论画以何为据,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一杆秤,但是,如要其详尽表达自己参评依据,却总是难尽其意。这是源于何因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自己也只是心里明,无法用文字或者语言解释。而这种原因的产生,是因为画无定式,没有绝对的定义和标准。每个人在观画时所感受到的都不一样,有的你认为不好,他反而认为这是经典之作。所以,有很多因素是个人因素决定的,故而,无法言答。但是,也有共识之处,如画的是瓜果梨枣,观之可以口舌生津,清脆甜蜜之感能够意感,这是一幅好画的共识标准,因为,我们对瓜果梨枣的身体和心理反射是几乎一致的,所以,画中所显的感受也是相同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感受都是来源于视觉反应,故而,画面的表现在视觉上和笔墨营造的气韵必须是与我们的认知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评画、论画之时,共性便成为共识,从而大家可以一致认定此为好画。
中国画中的水果类别的画,是很难表现的,写实表现略显俗套,大写意创作又难以表现水果的口感和味道。所以,在这个领域少有出现大家、高手。但是,当我欣赏了郭秀老师的葡萄后,发现高手就在身边。郭秀老师,用小写意的手法,表现的葡萄不仅在视觉上把葡萄的口感,还有富含水分的饱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葡萄上的那一层“白霜”更是“实意”双生。硕果累累的画面,还流露出了果农丰收的喜悦。
关于画葡萄,很多人讲葡萄三两粒,方有画中意。也拿徐渭的葡萄举例,稀稀拉拉,三三两两才有味。可这些人,殊不知,徐渭时期的葡萄和我们时期的葡萄是有所区别的,那个时期因为种植技术等原因,葡萄少有如当今饱满的葡萄穗。而,现在我们观之的也都是葡萄园里果农们精心种养的葡萄。两者画面哪能一样,葡萄画中的画意,哪能用前人画面之意来恒定。苦瓜和尚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要表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用上一个或者两个时代的笔墨来框定这个时代,不是对艺术的尊敬,而是一种亵渎。我们在本文观赏的郭秀老师的葡萄画作,就是用这个时代的笔墨写意了这个时代的葡萄,并用葡萄的丰收场景和葡萄饱满的果实来纪实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兴盛景象。
郭秀 ,原名郭秀英,河南省柘城县人。自幼受外祖父影响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临习芥子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拜名师临摹历代大家名作。多年习画不辍。写生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积稿无数,创作出许多以祖国山河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入选获奖。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广受藏家喜爱。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会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