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金山农民画里的江南春色与岁时生活
时间:2023-02-13 10:47:20来源:手机网易网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成流派,将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壁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绘画中,以其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

新春佳节将至,澎湃新闻获悉,特展“江南春色——金山博物馆藏金山农民画展”正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向观众呈现这一海派特色鲜明、极富传统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


【资料图】

金山农民画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寄托着创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是画家们的生活激情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更易唤起观众的无限情思。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汇聚了陈芙蓉、张新英、陈德华等众多知名金山农民画家的近70幅作品。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这些作品以岁时节日、家庭生活、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等为主要题材,创作构思质朴、用笔酣畅、著色鲜明,朴中见雅、拙中藏巧。展览将通过这些色彩丰富饱和、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表现力的金山农民画,展现金山特有的风俗、民居、水乡特色,展现江南特色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金山的岁时生活

金山的风土人情、金山的岁时节日、金山的人生礼仪、金山的日常生活等都是金山农民画永恒的主题。正是这些丰富多彩且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内容成就了金山农民画,同时,观众也可以跟着农民画中描绘的内容来了解金山传统的生活样貌。

陈芙蓉《贺新年》

曹金英《喜庆丰收》

赵龙观《新人新事》

怀明富《扬花三月》

金山的风景物产

金山地区河网密布,有大小河流两百余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金山农民画十之七八都有河水在画面中流淌,小桥流水美不胜收。无论是喜庆的红,轻快的绿,还是丰收的蓝,河流始终是金山人生活的基本旋律。

季芳《摇到外婆家》

朱永金《捕鱼归来》

盛璞《古镇夜泊》

张新英《江南小镇》

怀明富《古桥清流》

金山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些都是画家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除了庄稼作物,金山还盛产各类瓜果蔬菜,水果丰收、蔬菜上市、菜地、果园,都是金山的农民画家们喜爱描摹的场景。

朱永金《菜篮子》

张婉英《草莓飘香》

王金喜《四季蔬菜》

此次展览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共同主办。展期至2023年2月28日。

金山农民画的发展

经历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基础的萌芽阶段和中国农民画的兴盛期,金山农民画这颗“果实”也日渐丰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金山风格。

金山农民画在探寻自己风格之初也历经坎坷。从1974年4月开始,金山县文化馆举办数次农民画培训班,起初的参与者是青年农民和下乡知青,他们有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也较强。培训的内容以专业绘画基础训练为主,风格类似于户县模式,是现实的写照。这些青年创作的作品,虽然内容围绕着金山农村,但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创作也不规律,画作缺乏乡土味,无法打动农民群众。因此,第一任辅导员吴彤章先生开始思考农民的审美趣味:例如农民买布穿衣都喜欢鲜艳亮丽之色,而城里人则偏向于素净的款式,乡下人觉得城里人的衣着灰不溜秋,像旧布一样,而城里人觉得乡下人的服饰大红大绿,十分土气,这就是二者审美上的不同。农民画的内容不仅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写照,更是农民审美特点的反映,用色就要像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鲜明、震撼。辅导员们在培训实践中累积经验,逐渐达成了共识:农民画需要的是纯粹的“土味”。

1978年4月金山农民画创作班合影

“土味”需在土生土长的农民身上寻找,金山县文化馆开始吸收民间匠人参与创作,三位民间匠人加入了学习班。一位是当地的泥水匠、给人打炕头的徐建忠,一位是画玻璃画的陈木云,还有一位是专搞雕花床的木雕师傅。

然而这些匠人创作的画作,还是不尽如人意,带有些许“匠气”,于是吴彤章等工作人员又前往枫泾镇中洪村采风。当地农民家中有许多精心保存的刺绣、剪纸和土布等传统民间艺术作品,它们光彩夺目,制作的技艺也十分精湛。辅导老师们不禁思索,传统民间艺术和农民画之间是否有着相通的艺术规律,如果从剪纸、刺绣、炕头壁画、蓝印花布等传统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将其“移植”到农民画中,是否可以帮助农民画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创作灵感,使农民画也更加亲切生动。1977年9月24日,著名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到金山专访农民画的创作情况,她在观赏了农民画后兴奋地说到,“金山农民画不同于户县农民画,也不同手专业画家的画,很有地方特色和乡土味,出国展览一定会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至此,金山农民画己经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山农民画“土味”的追寻落在了农村妇女身上。1978年2月24日,文化馆在枫泾林园场举办该年度第一期农民画创作班,四十出头的农村妇女曹金英被动员参加。她是当时村里的刺绣、织布能手,村里若有人办喜事,需要做衣裳都会请她。她从未拿过画笔,不懂绘画的技法,更不知道艺术是什么。辅导老师鼓励她将画画想象成刺绣,面前的画纸是刺绣布,手里的笔是刺绣的针,颜料是各色丝线,她可以像绣花一样配色,花花绿绿,觉得怎么美就怎么来。不久,她的第一幅作品《喜庆丰收》成功问世,这幅作品就是典型的金山特色风格了:金黄色的龙配上大红的底色,一派喜庆的景象。这条龙是曹金英以前刺绣过的,取材于农村的民俗活动“调龙灯”,布局设计是仿照农村大床上的帐沿。还有我们前面讲到的她的第二幅作品《鱼塘》,本来预想的色彩也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在她刚上完湖水的蓝色,正想继续给人物、船、水草等空白处上色时,辅导员认为这样的感觉更好,一幅半成品的稿子便有了蓝印花布的风格。在曹金英的作品里,吴彤章发现了金山农民画发展的途径,让农村妇女做刺绣、剪纸的灵巧双手,拿起画笔,进行创作。他陆续召集一批批能织善绣的妇女参加到创作学习班,至1979年底,金山县文化馆共举办了十期,农村妇女在农民画创作学习班中已占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创作队伍的核心力量。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融合,成就了金山农民画全新的绘画形式,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金山农民画前期的风格根据其“移植”的民间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以阮四娣为代表的剪纸风格,以曹金英为代表的刺绣风格、蓝印花布风格,以及灶壁画风格。

1980年4月27日-5月20日,金山农民画展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进人20世纪80年代,金山农民画这颗“果实”基本成型。画家队伍稳定,绘画风格也日趋成熟。1980年对于金山农民画来说,是值得庆贺与纪念的一年。

1980年4月27日-5月20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的“上海金山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138幅,金山县文化馆辅导老师吴彤章、阮章云随展赴京,这是金山农民画首次在北京举办展览,大获成功。

之后,金山农民画先后赴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展览。1981年4月,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农民的绘》(中国金山农民画) 画册,这是金山农民画第一本大型画册。1982年10月7日,基辛格夫人南希来到上海,她观赏金山农民画之后赞不绝口,称赞作品有生活气息,色彩鲜艳,最终选取了五幅最喜欢的农民画进行收藏——张新英的《迎新客》、陈芙蓉的《重阳节》、王金喜《收丝瓜》阮章云的《福富》和陈卫雄的《斗牛》。从此,金山农民画走向了国际艺坛。1988年3月16日,文化部命名包括金山县在内的45个地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夫人在上海锦江饭店观赏金山农民画

20世纪90年代,创作队伍中加人了一批大多初中毕业且掌握了一些专业绘画技巧的中青年,金山农民画家队伍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开始改变。他们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70年代老一辈的画家不同,后者成就了金山农民画的辉煌,而他们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发展。金山农民画这颗“果实”开始出现一些全新的“品种”:市场的需求、国内外日益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更新了新画家的艺术观念,有的将专业的绘画技巧如国画、水墨画,甚至是西方的油画引入到了创作之中,有的则进行了题材的更新,造型、颜色等也在不断发展,金山农民画进入了风格多样化、“百花齐放”的阶段。这一阶段比较突出的风格类型大致分为:以张新英(吴彤章的夫人)为代表的简约型风格、以朱永金为代表的工笔画风格、水墨画风格、黑陶风格以及西洋画风格。

90年代的金山农民画先后赴古巴哈瓦那、法国巴黎、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展出。1996年2月24日,中国美协等主办的“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44幅金山农民画入选,其中阮章云《丛林放鹿》、入曹秀文《回娘家》获优秀奖,张新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机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12月,金山农民画院被评为“上海农村十大标志性改革成果”。

金山农民画与传统民间艺术的渊源

从地理位置来看,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远郊,与浙江嘉兴和江苏苏州都距离不远,处于江南文化的繁华区域,民俗资源丰富。民众丰富的日常生活与民间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对金山农民画的创作影响至深。我们在序言中看到的一幅幅金山农民画质朴可爱,所谓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在简单稚拙的背后,总有更为宏大丰富的内容为其支撑。这种支撑在金山农民画的创作中,体现为农民的日常生活所联结而成的、巨大的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剪纸

剪纸在中国是最受民众欢迎的手工技艺之一,兴盛于传统造纸技艺成熟的宋元时代,因其创作材料简单,适用情景广泛,受到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广泛喜爱,流传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传承于本地的上海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项目之一,历史悠久,群众根基深厚,地方特色浓郁。不同于北方剪纸多作裱糊窗格、装饰居住环境之用,而形成的大而浓烈的艺术风格,上海地区的剪纸最早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因此形成了柔美、婉转、细腻流畅的造型特色。

阮四娣《花与鸡》

早期金山农民画画家中,有不少是善于剪纸的农村女性,她们自然地将剪纸中的造型技艺,带入金山农民画的创作过程中。剪纸风格的农民画以阮四娣画作为代表。她本人就是一位“剪纸达人”,尽管她七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农民画创作之路,不过却很快找到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剪纸风格。如《花与鸡》中,鸡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也是整幅画的受力点,作品的背景则是用灵动绵密的线条来展现“花团锦簇”的景象,对主角也起到了承托、装饰的作用。鸡身上的纹路则很像剪纸中的镂空,画面丰富热闹却又注意留白,同时画面中也没有透视和景深,即主角和配饰都被展现在同一个平面中,配色也极为喜庆,大红大绿既是夸张,也是热闹。这些无不展现出剪纸艺术对阮四娣农民画创作的影响,而被融入金山农民画中的剪纸风格也从阮四娣开始,不断影响着其他画家,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认的风格。她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劲、夸张,别有生趣,尤其花枝与花瓣的造型,有鲜明的海派剪纸特征,缠枝线条流畅婉转,别具江南情调。

刺绣

与剪纸技艺类似,刻绣同样是传统民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之一。在旧时的上海周边农村地区,即使男童出门,若鞋上未能绣有纹样精致、色彩丰富的刺绣图案,也会被认为不懂教养,家庭贫困。因此,刺绣手工技艺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在沪上的刺绣技艺中,顾绣独甲天下,其半绘半绣、画绣结合的艺术风格远非一般民俗刺绣可以比拟,但江南地区女性的细致绣工以及清雅的色彩追求,正是这种独特绣种诞生所必需的土壤。

曹金英《喜庆丰收》

因此,当这些绣娘进入金山农民画创作班后,天然地就会在选色用色、造型上,参考借鉴日常所熟悉的刺绣技艺。与阮四娣同时代的金山农民西画家曹金英,就在个人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刺绣元素,其代表作品《鱼塘》《村头鱼市》落笔细密,图案精巧工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曹金英老人在画中的用色不仅从刺绣中寻找经验,还吸收了乡村土布的色彩格调,令她的作品淳朴中别具素雅品质。

曹秀文《渔家乐》

刺绣风格出众的曹金英是农民画创作班的首位农村大嫂。在创作之初,她曾为如何落笔焦虑过,然而当辅导员将关注点引向她熟悉的刺绣时,她豁然开朗,于是《喜庆丰收》便诞生了——底色是鲜亮的红色,图像的结构也在平面上铺陈,而非向深处延展,虽然运用了散点透视,但又并非是近大远小。人物也是三五成群,简洁却可爱,甚至舞龙身上的纹路也似飞针走线绣上去一般。因此,除了在技巧方面,刺绣风格的引入更是在造型方面给予后来者更大的影响。而曹秀文谈到《渔家乐》的创作时,也提及这样的构图是想起小时侯妈妈的刺绣作品。这种无意识的构图正是吸收了刺绣的特征,周围的蓝紫色构成底色,画面中间的图案则鲜明集中,就像剌绣的图案总是被绷子圈在织物的中心一样。

纺织印染

位于上海市西南郊区的乌泥泾(今华泾镇)古时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宋末元初, 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海南地区三十余年后,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她改进和创制了多重织造工艺,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奠定了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的基础。黄道婆的棉纺织技艺改变了上千年来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江南地区的生活风俗也因之有了很大改变。金山区吕巷镇、朱泾镇,在古代都是松江府纺织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与集散地。农民们织出的云布(白色)、毛蓝布、紫花布等,或在纺织过程中织入抽象集合图形,或通过后期扎染印上不规则的图案。色彩浓郁、丰富,却不失沉稳。

曹金英《鱼塘》

其中,蓝印花布这项古老而亲切的技艺也对金山农民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从蓝印花布走问农民画可以说是妙手偶得。曹金英在创作第二幅作品《鱼塘》的时候,本想展示的是花花绿绿、妤不热闹的鱼塘。在上色时,她本想先画好水的颜色再给其他地方上色,刚画完水的半成品恰好被辅导员看到了,觉得蓝色的水面比花花绿绿的更加动人,因此这幅画就以这种样貌出世了。后来,当大家再去欣赏这幅无心插柳的《鱼塘》时,忽然发现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像极了蓝印花布,于是蓝印花布也成了灵感的新来源,并为金山农民画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惊喜。陈芙蓉的《打菜籽》也是如此,在铺设底色时并未只用单色涂抹,而是在画的周围画上纹样,乍看上去,就像是蓝印花布上画了一幅明快的生活场景图。

陈芙蓉《打菜籽》

灶壁画

灶壁画是一项极具江南特色的民俗技艺活动。过去,在江南农村,炉灶是一家人家最重要的家庭核心,当一个年轻人与父母分开居住,最重要且最急切的事情,便是找来工匠砌一个新灶台。而后,灶壁画师傅在灶头上各个部位绘上彩色图案、文字、线条及花边。南方传统灶台分为莲花灶和平灶两种,而无论哪种形式的灶台,都会绘制分格的、色彩鲜艳的灶台画,这些格子中分别表现不同的主题,象征着农民对红火生活的不同祈愿与向往。

灶壁画的题材和内容大都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庆有余、桃李满天下等,再配上福、禄、寿、喜的吉祥字样,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和生活趣味。可以说是流传于农村的、历史最悠久的装饰艺术之一。作为同是农民所参与创作的美术门类,金山农民画在题材和内容上也很大程度延续了江南灶壁画,绘制农村生活,表达农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谓是一脉相承。江南地区许多泥瓦匠不止会垒灶头,更是画灶壁画的一把好手,而这些匠人也是早期金山农民画队伍中的主力之一。泥瓦匠出身的画家徐建忠就是一位代表,他的《捕鱼归来》在勾勒线条时所用的样式和技法上与灶壁画如出一辙,远山近水,房屋枝条,敦厚却不板滞,形成了一种独属于乡土生活的立体感与丰盈感。而曹金根的《灶花王》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和灶壁画有着直接关系,完美再现了灶壁画的创作。

曹金根《灶花王》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以不同的特征又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创作、自发传播、自发传承的社会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之前,民众日常生活的主要休闲方式以及启蒙教育内容,有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等,都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在民间传说中,又以四大传说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也最脍炙人口,即:白蛇传说、梁祝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与孟姜女传说。有趣的是,这四大传说中,除孟姜女传说外,其余三大传说起源皆在江浙一带,民间土壤深厚,受到一代又一代百姓的喜爱。甚至跨越了传播体裁的限制,而成为各类文艺作品的表现主题,如过去的戏剧、评书,现在的电影、电视剧改编,等等。

陈德华《雷峰塔》

这些传说故事,对民间技艺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木雕、年画、剪纸等的创作主题。金山农民画作为形成并流传于乡村的民俗活动,自然也会主动地吸收这一珍贵的文化养料。在农民画家陈德华老人的绘画作品中,就经常出现白蛇传、牛郎织女的主题。这些民间传说中的悲剧性力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陈德华老人在创作过程中的造型与用色。在她的笔下,人物造型夸张扭曲,画面色彩沉郁哀婉,诠释了民间传说中所隐藏的悲剧主题,极富艺术价值。

老一辈的金山农民画画家们,在掌握了基本绘画技巧的同时,积极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以指导、激发其绘画创作,形成了饶富民俗意味的绘画风格。以上所提到的吸收借鉴对象,可说是金山农民画的进阶技巧,唯有充分融入了生活性、生产性的元素,才能在稚拙的笔触中表现真挚、动人的情感。

(延伸阅读部分摘编自尹笑非、陈勤建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地的色彩:金山农民画乡土教材》一书。)

标签:

最新
  • 世界热门:文物里的“玉兔精灵”:在博物馆看生肖文化

    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每种生肖都具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到

  • 世界热点!从王室肖像、器皿到地图,看亨廷顿收藏的西班牙世界

    戈雅、委拉斯开兹等人的作品、迷人的地图、穆斯林工匠的上釉陶器……美国收藏家阿彻·亨廷顿(Archer Huntington,1870 –1955 )收藏了

  • 当前讯息:故宫花信|水仙:得水能仙,翠袖黄冠

    春节前后,水仙花开,一片淡雅之姿,盈盈一水间,恍如水中仙子,凌波飘拂。北宋黄庭坚诗有“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有

  • 即时:金山农民画里的江南春色与岁时生活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成流派,将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壁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绘画中,以其色彩的强烈对比